Wednesday, October 5, 2011

学习



看林夕的散文,那个苦口婆心很令人动容。读到这两段,说的根本就是好多在各领域里面相对成功人士的学习态度:

       ”我自少就喜欢中国历史,何须老师提供,知识是可以自动争取吸收的,如果今天的中史科老师还是像那位关老师一样抄黑板,你有心的话,一样可以自己找『万历十五年』来看,再看同作者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大历史不会萎缩』。如果嫌柏杨的『资治通鉴』闷,看高阳的历史小说,这些其实都不用来世推介,多走走书局,多上上浏览卖书的网站,就可以自学。谋事在教改,城市在己。一个人肯学,没有学不来的门路”

或者这段:


      “我不怕惭愧的在这里说一下我学普通话的经过。

我首先跟一个北京老师单对单,一期三课每课两小时,从汉语拼音学起。大概半年时间,跟着老师把那三本初中高阶课本学完了,我还不满足,就拿张爱玲的小说念给她听,那可以接触到一些不常用的字眼。然后在订台湾的报纸,在她面前读报纸,兼吸收台湾的常用语。那还不够,老师跟我上至天文下之地理聊天,务求发音用字准确以外,要做到流畅如闲话家常。之后,老师说教无可教了,我就开始看内地出版的词典,凡遇上不懂读音的都牢牢记住。然后为要掌握内地与台湾用字的分别,有整整一个月时间,写歌词的时候都开着凤凰卫视,之后,看大量台湾时装剧集。因为我的工作不容许我长期离港,唯有以这方法让自己或在普通话的氛围当中。。。。

这算不算苦学?为了要写好国语歌词,写得与内地及台湾人无异,这是必须的装备。中文的老师们,我当时还有正职要上班,下班后每年平均要写两百首歌词。

我要做好这份工,就要下苦工,牺牲打游戏机的时间。时间用在哪里是可以看见的。还是那一句,自求多福”


(以上来自『我所爱的香港』中,两篇短文,林夕著)


不愧是现代诗人林夕,能够写得好,除了天分,额外付出的代价都比常人多出了千百倍不止。同样的引申到音乐上面来,除了天分(这很重要,连do 和 re 都听不出有什么差别的人可能可以放弃音乐吧)苦工很重要。除了练琴,还得听音乐(而且不是只是开着音乐去做家事般听,而是像在做功课般听,在分析音乐里面的音符,和声,配器,结构等等等等),读音乐历史,音乐评论,音乐家传记,音乐分析著作。另外补充的还最好多读文学小说历史传记(多多联想文学世界里面和音乐的关联),多看电影(注意听电影里面的音乐),多看各种类的艺术表演:舞蹈,戏剧,或者看画,雕塑(联想各种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艺术规律与世界规律的相关性等等等等)
现今的科技更加让学生们有更方便,更便宜,更直接,更快速的下载,浏览,观赏,阅读到各种以上说到的各种各样的知识。

不过时间用在哪里,真的是看得到的。

共勉之。


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纽约市的夏天2011


在忙完了工作后,终于上了凌晨飞往纽约的飞机,经由香港转机,明亮的机场。其实世界上越来越多机场,看起来都一模一样。想起 刚刚读的Tiziano Terzani , A Fortune Teller Told Me: Earthbound Travels in the East 。作者是常住亚洲的意大利籍记者,因为多年前算命师告诉他在1993 年不应该乘搭任何飞行交通而选择了在地球表面上造访亚洲。在开始时他诉说地表旅行,不管是汽车,行路,火车,轮船等等这些曾经是人类旅行的移动方式的浪漫,哀悼现在飞行旅行的冰冷。当你从十万公里高空进入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从飞机体内被吐出来,踏进冷气直吹的钢骨玻璃高科技的机场,所有国家看起来没有两样。确实我这一代根本已经没有那种余裕去享受地表旅行的乐趣(我甚至是在两年前才有机会搭上KTM 呢!),当然这听起来像是借口。在我个人的例子来说,多数时候都是在紧迫的时间表里面挤出一些时间来旅行,当然想法在这压扁的时间里面尽量多享受目的地,而不是花一个月在行程上面。而且,现在还有客用轮船吗?

已经错过了旧启德机场的魅力(电影里的场景,飞机贴着高楼顶部下降的画面总是有那么一点浪漫的感觉)只有尽力发觉这新机场的好处。好几次在这里转机,可是都没有时间发掘什么,这次倒是有些时间,都在吃吃喝喝,到书店看书买书去。一直觉得香港是文化沙漠,在香港或者九龙看到的书店,都少了文学气息,反而都是些功利商业的书,或者最多只是蔡澜类的散文,和台北书店的味道相对立。看到比较喜欢的是一件在九龙专卖历史书籍的书店,都是大块头的明史,二十四史等等。可是读了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后,决定多发觉香港文化的那面。曾经是孙中山,许地山,张爱玲这些人知识启蒙成长的宝地,今天孕育什么样的文化花蕊? 惊喜的发觉牛津出版社发行的书本,都比较值得在这里买,于是买了好几本这系列的书籍:北岛,韩寒,余华。另外马家辉的文笔我蛮喜欢,也买了他的新书{中年废物},在漫漫长途上面一举读完。
另外林夕的散文最近开始追,喜欢他自己挖苦自己那种调侃。真的,说道来,人还是人啊。



从香港飞往纽约,不幸的坐在中国小孩旁边,被折腾的累极。当然更可怜的是小孩的妈妈。典型的孩子奴,这小皇帝一路上哭闹,睡觉一直踢我这个可怜的路人,醒来后由顽皮非常,而那妈妈奴隶则完全歇斯底里的分裂在要管教小孩的性格和满怀歉疚的奴隶心态,在终于爆发了教训了小孩后又不由自主的道歉:妈妈对不起你。。。买噶特!很恐怖的未来世界,在为数众多的中国小皇帝长大掌托的中国,是否会将世界带去荷兰?

在折腾了十六个小时后,降落的时候却遇上暴雨而被迫降落Newark 机场,然后从New Jersey 乘搭火车到纽约后,已经是午夜了。好累好累。体内的时钟得用五天来调整,不过也好,积累的疲劳终于在这里好好的释放。有点贱的是,终于可以什么都不做好好玩玩,休息的时候却心里内疚起来,真是真是贱骨头。






纽约真是适合看电影的城市,不知道为什么。不过都是在看DVD 啦:值得一提的是,园子温导演的Cold Fish 给予的震撼真的是。。。哎呀呀。。。他的其他作品也都非常的争议性,可是这部电影真是太血腥太震撼了(还有大叔演员演的真好!)

而近期读了的书本都值得一提,很幸福的一本接一本都读了很有趣的著作(当然也读了一些有点浪费时间的书啦)








读了好书的感觉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不过在知道了这种感觉后,会觉得在完成了一本好书后,盖上封底的时候觉得惆怅,啊,下一本书希望是Good Read。很幸运近期读的都觉得非常值得,心里好像好好运动了一下。说起来,纽约也真是个很好买书的地方,在West Side Books,Books Off, The Strand 等等书店买上些书,在一个月的时间拼命在读,不过重逛的时候还是觉得好多好多好多好多书引起我的兴趣,令我产生绝望的感觉,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面读上这么多看似无限的书籍?说起来有点笨,不过真的在The Strand 的地下层面对好多好多觉得很有趣的书时心中浮起这个伤心的绝望感。
而且在这里买书都很便宜哦!新书都合理的标价在20美金以内,而旧书店淘宝则从1美金到10美金不等,不过1美金!买的时候有点觉得亏待作者。






到华府的时候也在Dupont Circle 那里的 Kramer Books and Cafe 消磨时间,喝到好好喝的啤酒(Brooklyn Brewmasters 的 Concussion) ,和看到眼花缭乱的书,特别钟情于那里的Travel Books。从Marco Polo, 到John Steinbeck, 到 David Wallace Foster 都写了关于旅游的书;他们触动的不知是驿动的心,而且还有那份对人景事物的关怀。我自知并不是很好的旅行者,不过读着这些杰出作者的观察时,总想自己去看,呼吸,聆听,触摸他们说到的人事物。年纪大了追求的都是这些细节的Nuances,在皱纹里面寻找隐藏起来的美丽。好像说喝啤酒这回事,刚刚开始喝是中学(嗯,是有点触法的)的时候,只是为了看起来很酷,一点都不好喝(真的Carlsberg 怎么会好喝?) 只是觉得苦而已。现在到处旅行的时候,啤酒是个走累了坐下可以很享受的喝的饮料,而且总会尝试当地特有的啤酒,最好还是那些微型酿酒厂的出品,真的可以在醇厚的液体里面尝试到各种不同的花香,果味,空气的触觉,告诉你这个地方的人文环境。这个时候,年纪大了真的很好。品味的东西开始往细腻方向去,吃喝的量减少了,可是素质提升了:这就叫体会人生啊。不知道中年有时如何呢?倒是有点期待的。














觉得美国这个国家伟大的地方在于,它真的可以容许各种不同的声音,各个不同的立场同时发言;这些声音可以从最愚蠢的到最鐫智的,极端主义到犬儒主义,爱国者或者大爱者,都可以毫无顾忌的尽情发言,而这个论坛的包容性会在各造意见中找出那个妥协的平衡点。书店里面看到的,有点像这个的缩影。纽约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当然华尔街的重要是无可否认的,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撑,各种文化项目无法蓬勃发展,至少在这个资本主义的世界里。不过如果纽约只有华尔街,它会伟大吗? 纽约之于伟大是它涵纳世界精英(当然也收容难民,流氓)它有庸俗的文化也有精英文化,它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音乐舞蹈。

许多美国商人在赚取了大量的金钱后,将这些金钱不是去铸造自己的铜像,也不是任由家族相残争取家产,而是将这些钱投入公益基金,文化基金,塑造一种文明。更令我佩服的是纽约的Central Park。我无法想象我们的政府商人公民们有这么崇高的意识去效法这种有远见的行为。当然我也不想掩饰现代纽约华尔街那种唯利是图的心态(尤其是在嬉皮时代后的反刍近三十年间)而且街上当然也充彻着许许多多的流浪汉,也有许多驮着背的老妇人,犯罪率还是令人担心;而且生活在纽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正面的是,这里的心灵生活素质还是蛮令人神往的。

单单从NPR 电台的节目听到有趣的各种报道,讨论,就算普通Call In 的听众都可以很有智慧的,很思辨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时,就觉得纽约很不简单。一个城市的伟大在于它的市民的素质,应该是这样说吧。

这里分享我喜欢的钢琴家Brad Mehldau 的写作,他的文笔就如他的音乐一样的知性雄辩。

http://www.bradmehldau.com/writing/papers/scope_01.html

孔子说的听了好音乐(在广义来说,读了好书听了好意见看了好电影)三日不知肉味,我想我可以开始了解。


还有就是,在纽约四处会看到这些铜像,不是什么有钱人,而大多是文化贡献人,Beethoven, Verdi, Webster 等等。他们应该也不会在争吵什么贝多芬不是美国人,或者什么种族什么的。他们想的应该是,谁对这个世界的贡献良多,我们就敬仰他(反正就不是在考据他的祖先来自什么地方在这里落脚多少年)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胸襟,我们的城市也会伟大起来的。

共勉之。



Sunday, August 7, 2011

2011年的五月到八月,忙忙忙,还好没有盲

很喜欢李宗盛的忙忙忙这首歌,虽然过去几个月都在忙忙忙,可是还好并不是盲盲然的那个忙。不过我总是这样,回观时觉得好像没做了什么,总是不满足。喜欢用的那句话是,虽然一直在追逐彩虹的彼端,可是好像抵达的时候,那彼端还在更远的地方。什么夸父追日啦,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啦,都在传唱这回事吧。总觉得“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句话有时候太过笼统了,可是“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嘛!”

从中国巡回回来后参与周博华的新专辑Time 的发布会。这张专辑是我到目前非常喜欢的一张,虽然对老板周金亮来说可能不太公平,可是他总是放手我来做,所以我也不客气的做了一张到现在为止还是叫好不叫座的唱片。里面下了我的音乐生涯中累积的声音,想做的声音,期待的声音。因为博华的那把嗓音,她细腻的感情处理,她对我的音乐想象中可以很点题的加上文字,对我来说有点像是天作之合的感觉。
在合作的时候,我写了一些音乐,想象的画面只要大约和博华说说,她回去第二天就交上来的歌词竟然和我想象的意境非常吻合,甚至超越了那个画面,加上了更加扩大的故事,非常厉害。
在这里也让我有机会写一部弦乐四重奏。当然对学习古典对位法的朋友来说,这样的东西简直是不值一提,可是对我来说,尤其是从巴哈的音乐里面得到很多启发后,我一直都以这样的方式来想音乐。所以有机会写,而且灌录成声音,真的有点像是美梦成真啊!当然有赖我们出色的弦乐家来演奏。
从这个专辑延伸出来的演奏会更是让我忙了整个六月,几乎是产生梦魇的那种忙,想到在期限之前要交上十多首的弦乐编曲,甚至发生了夜晚无法入睡的痛苦。天啊,真的太受不了压力了吗?不过很满足的是,音乐方面的成绩单其实是蛮令我开心的(不过可惜的是票房不太理想啊,太对不起了!)很多时候做音乐,不是别人的赞赏如何的热烈,而是是否可以过得了自己的那关。
希望近期内再有机会做这样的音乐会。















刚刚从中国回来后,在准备博华的音乐会当中也玩了好几场有趣的音乐,都是在亚洲首屈一指的No Black Tie 进行。我的玩音乐哲学是,在收入稳定的当儿,一定要玩一些让自己满足的音乐。所以No Black Tie 的老板娘如果提议一些有趣的节目时,如果我的时间许可都一定会奉陪。甚至在那个疯狂的月份当中,还是毅然结下几场演出,想想都有点后怕。这边厢工作还有如山堆积,那边还在拼命练习难到要死的音乐。真的小牛不怕虎(都大牛了嘛,还是不怕?)。
不过后怕之余,还是有点荣幸说,有机会玩些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和Julian 我的拍档的二重奏就是挑战了。和来自泰国的Natasha 合作也是蛮有趣的经验;当然Valtinho Anastacio 这位来自巴西定居首尔的歌手和敲击乐手已经是我的老战友了,每次和他的合作都非常愉快。来自纽约的Alex Foster 更是爵士乐上有名人物,他的音乐也非常困难;偏偏就是有机会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合作,甚至玩了一场没有贝司,没有鼓手的三重奏,疯狂!



































七月参与了两场在亚庇的音乐节,一个是第19届亚比音乐节(已经去了5年了)另外一个是第5届亚比爵士音乐节,都是好玩的。而且对比东马西马的感觉,确实是有所不同。希望国阵的力量无法渡海荼毒生灵吧。




七月头也有机会和来自德国的口琴家Jens Bunge 合作,在 No Black Tie 和 在 Fresco Music 的演奏厅演出。二重奏的东西都还是比较挑战性,也比较好玩。可是随时会累趴趴的。。。


七月的时候则在准备八月上演的靡靡之音音乐会,这是向邓丽君致敬的一场音乐会,由身躯小小却充满歌唱细胞的何芸妮担纲。爵士乐的精神当然是将熟悉的曲子赋予新生命。不过值得担心的是,邓丽君的曲子已经传唱几十年,编曲,她的嗓音都成了定律,将这些曲子改编随时会受到她的死忠乐迷的死刑对待。
在准备这个音乐会的当儿,几乎都在脑中构思该如何变动这些明显的有着当时(70到80年代)气息的歌曲。比如说当时流行的Saxophone 音色在今天听来真的有点,怎么说。。。老土?(不过可能在30年后,可以成为代表华人爵士乐的注册商标音色,什么都得经历时光的洗礼呀!)当时电吉他的声音也真的有点那个。。。节奏的处理也很明显的是很40年前。
是以将这些曲子赋予新生命是很困难的,同时在兼顾到曲子的意境,歌词的含义等等。
不过在昨晚(8月6日)的音乐会完结之后,松了一口气。可以说是蛮成功啊!自己过得了自己那关。

之前又有来自澳门的学生,非常有心的飞到吉隆坡来观摩爵士乐。所以一连几天的时间都是在和学生们在一起,加上那个星期又排满了节目,要准备友弟的表演和现场录音;半路杀进来一个演唱会的伴奏工作;加上另外一份编曲的工作,这个忙简直是要命的忙,一天睡不上四个小时。。。

不过说回来,人生中,就算有那么几年能够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东西,不是最快乐的事吗?加油加油
共勉之。













这里大多数的照片,都是一位非常出色,忠实的朋友所照。Horng Yih 是喜欢出席音乐会照相的朋友。说起来我会堕入爵士乐,一半也是因为太喜欢有关爵士乐的黑白照片哦!
我们的艺术圈子里面,许多人都在努力的耕耘各自的一块,有时候有机会一起合作,这个氛围不可说不是融洽。做起来也非常温馨和开心。
大家一起努力吧!